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西安市多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们不畏艰险勇逆行担当真英雄他们是——易智在出征仪式上(资料图片)

医院党委副书记易智:

英雄也有恐惧只是不被恐惧击倒

1月26日,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出征仪式上,有一位一米八多大个、外表冷峻的硬汉大声地对队员喊话:“我们是战士,但不是无畏的莽汉,打赢了战争,保全了自己,才叫真英雄。”   他就是医院党委副书记、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易智。作为队长,他带领51家医院的名医疗队员出征武汉,他很清楚此行肩上的重任。从省卫健委领导手中接过“第一批陕西省医疗队”的旗帜时,易智誓言铿锵:“这场战役,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救治任务。”   “英雄也有恐惧,只是不被恐惧击倒。”到达武汉,易智一直用这句话鼓励队员。他也知道,风险挑战越大,越是要坚定不移干好自己的事情。经过深入思考和紧张调研,他确定了“医疗救治和感染控制并重,集中力量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原则。   1月30日,易智带领医疗队正医院战“疫”一线,接管了重症病区和危重症病区,与病毒正面“交锋”。重症组90名医护人员分成六组,每组15人、24小时三班轮班制。普通救治小组实行24小时两班轮班制。“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由我们接管,这样能大大减轻九院医务人员的压力,让他们更好地治疗轻型和普通型病人。”易智说。在重症病区,他带领队员开展研讨了危重症病人抢救的关键性技术,组织开展疑难危重症讨论和专家组会诊,针对危重症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大量危重症和重症患者转危为安,救治效果也迅速显现。   作为医疗队的主心骨,从接到命令那一刻起,易智便开始了极度繁忙的工作。在武汉的日子里,大到接管九院、感控规划,小到餐食供应、队员情绪波动,患者救治、队员安全、筹措物资,重要的、紧急的任务一个接一个。易智夜以继日地工作,如陀螺般旋转,每天只能休息3-4个小时。   尽管自己已经身心极度疲惫,但易智的心里依然装着队员。每天危重症组三班、重症组二班出发,他不管多忙,都要为队员送行,叮嘱他们做好个人防护,检查每个人是否穿戴好防护用具。翻看队员花名册时,他会细心   在武汉55天艰苦卓绝的疫情抗击战中,全体队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实现了“开一个科室、稳定一个科室,接管一个病区、稳定一个病区”的良好工作局面,顺利迎战了武汉2月初和2月中旬的两个疫情高峰,使大量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转危为安。据了解,陕西首批援武汉医疗队累计收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人,治愈出院65人,好转18人,无一例医护人员被感染。   武汉连续抗疫55天之后,经过短暂休整,5月23日,易智作为中国(陕西)赴塔吉克斯坦联合工作组副组长、医疗专家组组长,再次出征,协助塔方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其间,易智带领医疗专家组同塔卫生部、疾控中心官员和各州医生、护士代表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塔方的疫情和防控现状,介绍和分享中国经验,并举办多场专题培训,提高塔方对疫情的认识,协助完善国家防控和救治体系,为国际防疫贡献力量。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易智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易智说,疫情还未退场,国外依然有增长病例,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念、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遏制住了国内疫情蔓延的势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十六字”的要求也会是他日后行医之路永远要践行的理念。民警乔锦仁(左一)生前工作情景(资料图片记者翟小雪翻拍)

他用生命诠释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追记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

民警乔锦仁

2月23日,57岁民警乔锦仁连续工作28天后,倒在了抗疫第一线,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党员和警察的初心与使命。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乔锦仁被追授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春节阖家团圆的节奏。农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为照顾年轻同事能在家陪父母过年,乔锦仁主动要求值班。1月26日,本该轮休的他继续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2月6日,灞桥区疫情防控住宿留观点启用,有着32年党龄的乔锦仁第一个报名请战。在留观点,他经常忙到零点以后,累计接待及服务群众余人,未发生一起突发事件和治安案件。其间,单位要派人换他,但被他婉拒了。2月23日,乔锦仁倒下了,他坚守岗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凡是与老乔接触过的人都会说,他人不错,非常热爱工作,对工作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国保大队教导员赵广宏说,9年老乔从派出所调到国保大队不到一年,就从一个基层的社区民警成长为“全市办案尖兵”。在国保大队的10多年里,老乔获公安部表扬的案件有50多起。   疫情防控期间,同事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就想到他了。乔锦仁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琢磨案件的关键线索。凭借仅有的一点线索,他将嫌疑人的范围缩小到两个人,帮助同事破了案。   翻开乔锦仁放在办公桌上的工作笔记本,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噩耗传来,乔锦仁的妻子胡良琴泣不成声。她哭着说,因工作忙,乔锦仁耽误了与家人的团圆饭,并曾向女儿和她承诺疫情结束后一定补上一顿团圆饭。然而,妻子和女儿再也等不到了。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乔锦仁生前所在的公安灞桥分局的领导及同事和乔锦仁的女儿乔苗一起收看了大会实况。提起父亲,女儿乔苗难以掩饰内心无比的悲痛。每每回忆起与父亲一起的点点滴滴,她和母亲总会以泪洗面。她哽咽着说,父亲被追授这样的荣誉,是他们一家人的骄傲。   乔锦仁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向大家诉说着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的不凡贡献。他牺牲后,因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不能举行大规模的追思活动,昔日的领导、亲朋、战友、抗疫一线的防控人员纷纷前往吊唁,甚至跟乔锦仁没有打过交道的群众也特意赶来送别。   乔锦仁就是这样,普通极了,也平凡极了,但总能在别人需要他的时候无私地将自己舍出去给每个人。有的时候,谁也不觉得这种人多珍贵,可一旦抽离了这样的生命,不管是家庭,还是单位,留下的空洞竟然这么大。   年3月,乔锦仁先后被西安市委追授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被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陕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联合追授为“陕西最美退役军人”,被陕西省委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韩丽春(医院供图)

医院

麻醉手术科主任韩丽春:

坚守从医的初心

坚持生命至上

“这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听了习主席的讲话我内心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救死扶伤、守望相助,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但是党和政府给予我们这么高的褒奖,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我必须要更加努力,坚守从医的初心、坚持生命至上,做有担当、有温度的好医生,不辜负党和国家赋予我的这份荣耀和信任!”7日,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韩丽春在电话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在表彰大会上,韩丽春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两项殊荣。   作为陕西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韩丽春说,压力有,但更多的是动力。“我清楚地记得,当晚我们医疗队到达武汉,空气仿佛凝结。机场空空荡荡,只有我们人一列纵队穿梭其中。”韩丽春回忆说,到达酒店后接到通知,他们将进驻支援的是为数不多收治医院——医院西院区。2月5日,医疗队进驻协和西院7楼西病区,正式开启与疫情65天的“鏖战”。   难题,比想象中更多。戴着全是雾气的护目镜什么都看不清,耳朵被口罩勒到剧痛却不能碰……韩丽春说,最开始的几天,是最难熬的。渐渐地,医疗队救治工作步入正轨,大家清楚了解自己管理的患者,更能及时给予治疗并调整方案。   “武汉的三月天,温度最高达到二十七八度。穿上两层防护服,戴上两层口罩。光穿脱就是一身汗,而我们的队员们进病房就是六个小时,身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没有强大的毅力,很难坚持下来。”韩丽春说,病区实在热得不行时,队员们就抱着冰块缓解一下,大家苦中作乐,笑称是在“烤冰”,那段日子是她人生最难忘的。   都知道呼吸机插管难,但其实拔管时更是会导致气溶胶迸发,感染风险巨大……而类似操作韩丽春自己都记不清经历了有多少次。   疫情期间,病区里同时有5名需要呼吸机治疗的病人,所有气管插管病人都放在韩丽春所在的医疗组。2月7日,一位69岁的付女士,入院时双肺严重感染、呼吸困难,生命随时有危险!韩丽春倾心救治,患者病情逐步好转。2月18日,付女士出院,临行前她握着韩丽春的手,激动得泪流满面,连连说“陕西医疗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作为危重病区的首例出院患者,该病例的成功治愈极大鼓舞了医疗队员们的士气。   2月5日入院的曹阿姨突然情绪低落,不肯配合治疗。原来,老人经过十多天精心治疗,气短和发热症状基本消失了,却突然并发了脑梗,一侧肢体不能活动,老人一时消沉,既不配合治疗也不愿意吃饭。韩丽春听闻情况后来到病房,拉起曹阿姨的手和声细语地劝导着。但曹阿姨依然靠在床头沉默不语,这让韩丽春非常焦急。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韩丽春得知曹阿姨的丈夫刚去世,医院治疗,老人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与家人断了联系。在韩丽春的努力下,分开17天的母女俩打通了电话,两人隔着电话泣不成声。在女儿的鼓励下,老人重新树立了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就这样,韩丽春一边鼓励着曹阿姨,一边安慰着焦急的患者女儿,成为母女两人的信息“中转站”。   采访结束时,韩丽春表示,如今,武汉这座因疫情而停摆的城市也在逐步焕发活力,她希望有机会能再去武汉,回去看看这个让她收获无数温暖和感动的英雄城市。张犇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防控一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供图)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医疗急救部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犇:

用责任与担当在机场筑起安全防线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医疗急救部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犇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并进京接受表彰。疫情期间,作为曾长期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医疗急救部工作、又重新回到医疗救护岗位的老兵新帅,张犇率领部门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医疗急救部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是守护旅客健康和机场防线的核心专业力量。早在今年1月份,张犇就凭借敏锐的职业判断,预判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向机场提出工作建议,   随着疫情的扩散,张犇带领医疗急救部的干部员工,承担起机场疫情防控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并立足名员工,紧急成立协调、测温、转送、消毒四支专业队伍,制定机场防控工作方案,为机场科学防控、正确决策、全面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月24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率先在全国机场启动进出港旅客红外线全面测温,疫情防控工作在巨大的压力下有序开展。彼时,寒冷的机坪、紧张的调度室、消毒防护的现场、测温排查的站点都是张犇的工作场所。   为了提升国际航班处置效率,他通宵守在国际到达区,确保信息传送及时,保障快捷高效。为了使旅客能够配合疫情排查,他在飞机下一遍遍向旅客解释政策,耐心劝说,确保排查工作有序顺畅。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张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6小时,连续驻守在机场超过10天,身体力行,感染和鼓舞身边的同事。   3月23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北京分流国际航班第一入境点之一。为提升国际航班处置效率,张犇加强与地方专业医疗机构、联检单位的协同配合,优化特殊旅客的转运送医流程,组织指挥现场工作人员的消杀防疫督导,严守防护安全。自3月23日至8月31日,机场共保障国际客运进港航班架次,保障旅客人次,急救转运人,确诊人,无症状感染者65例。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为保障机场各驻场单位全面复工复产,他带领疾控人员深入办公场所、施工工地、酒店餐厅等重点区域,检查督导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全力实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胜利”。   在张犇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下,截至7月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实行进出港旅客测温余万人次,转送发热旅客人,航空器消毒76架,车辆消毒辆,消毒各类场所次,牢牢守住了空中大门,机场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周建玲(中)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莲湖区桃园路街道

劳动一坊社区周建玲:

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她

说起疫情期间的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周建玲,劳动一坊社区的居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周书记忙碌的身影。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先后完成8轮全覆盖入户摸排工作,为社区群众织起放心安全网;对83户居家隔离人员和15位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使他们生活无忧;疫情缓解后,她又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服务辖区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就是命令。农历大年初一一早,周建玲迅速集结社区防控力量,并将人员分为17个组。每组由党员带队,持续在辖区开展湖北籍来陕人员和车辆的拉网式排查。短短1天半时间,社区完成全部入户摸排工作,共收回承诺书份,张贴温馨提示通知单余份。   “妈,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人家都在家隔离呢,你的   “周书记,新园路那家麻将馆大爷大妈们还聚在一起打麻将,劝了好几次了,还是不听。”接到群众反映,周建玲立即赶到:“张叔,您都不看新闻吗?新冠病毒这么严重,几十秒就能传染一个人,您说这多让人操心呀!”“李阿姨,万一咱要是染上病毒,子女也跟着遭罪,赶紧回家去吧。”在大爷大妈们散去后,周建玲立即联系社区民警封了麻将馆,明确疫情期间禁止营业。   “我现在被隔离了,媳妇才出月子,孩子太小,能不能帮我们买一些蔬菜和水果”。1月28日上午,周建玲接到由武汉出差回来、自觉在家隔离的王先生的求助电话。挂断电话,周建玲立刻添加了王先生的   为做好对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周建玲创新出线上+线下一体综合帮助法。线上,社区建立   随着疫情趋缓,助力辖区商户复工复产,周建玲组织网格员成立巡查小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企业、门店等进行全面摸排,为商家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   “线下”主要对从外地返城员工宣讲解读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现场指导商户做好经营场地消杀。一次,在指导商户消杀时,周建玲发现辖区一车行准备的84消毒液不足。她自己开车将两桶84消毒液送到车行,老板感动得落泪了。   “线上”主要通过社区组建了辖区商户   在社区抗“疫”一线,周建玲全身心地投入影响着社区每一名党员、群众。在她的带领下,大家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众志成城,强化“防”的意识、严格“防”的举措,筑牢筑实每一道疫情防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中取得“零感染”的佳绩。坚守一线的白杨(左)(受访者供图)

西安联城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白杨:

困难面前不退缩

关键时刻冲在前

今年春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挡住了人们出行的步伐,让不少人宅在家里。但,有一群人选择了“逆行”,他们就是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西安联城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白杨就是其中一员。他带领名员工,在防控一线24小时坚守,连续奋战多天,守护着小区户多名业主,因此他也成为陕西唯一一位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荣获国家级表彰的物业人。   疫情发生后,白杨接到曲江新区防疫指挥部疫情防控命令,除夕之夜驱车余里从宝鸡老家赶回工作的曲江6号小区,作为一名军人出身且有15年从业经验的物业人,白杨深知责任重大。“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冲在前”,这是白杨在鼓舞大家与疫情抗争到底时常说的一句话。   在小区防疫工作中,为了给小区业主把好第一道防护关,白杨带领物业工作人员一方面连夜管控小区出入口,将原来地面以及地下车库7个出入口减少到2个,提高人员、车辆防控;对出入人员测温登记;对出入车辆检查消毒;同时多方筹措紧缺的防疫物资;对小区每日2次全面消杀,尤其对小区主出入口、楼宇大厅、电梯轿厢等重点区域高频次消杀,确保不留死角;组织物业工作人员逐一排查所有业主,认真做好消毒和排查记录,及时向社区上报排查结果。另一方面赶制余份防疫宣传海报及横幅,在小区及车库大门、各楼宇、各单元、各电梯张贴宣传;还通过物业在线服务平台,将防疫政策宣传到每一户、每一人。   1月31日,2名密切跟踪的疑似病例被确诊,使小区4号楼成为陕西省以及西安市首栋被封闭隔离的楼宇。白杨带领工作人员立即停运电梯、关闭进出通道、拉起警戒线,围绕楼宇每10米安排1名安保人员值守,严格管控楼内人员;为消除业主的担心和员工的恐惧心理,白杨率先穿上隔离服,背起喷雾器,第一个冲进隔离区。同时,连夜开设服务专线,建立业主   同时,白杨还细心地为处在隔离期中的特殊人群提供定制服务:每日通过楼宇可视对讲机与楼内的4位独居老人交流,关心体温等身体状况及生活需求,必要时入户当面沟通;对待产孕妇每日电话了解情况,协调防医院、规划其出行的路线、协调安排车辆,制定紧急预案;针对8名中高考学生,每天通过   “医院,防控一线在物业,作为物业工作人员,我理应坚守在岗位上,作为物业的负责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每一位业主还有每一个在一线工作的人。疫情是一场大考,能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好服务,其实离不开团队里每位工作人员的付出,也离不开小区全体业主的支持与理解,在抗击疫情这件事上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后白杨说。王琪(中)组织捐赠物资(资料图片)

陕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

秘书长王琪:

青年要在国家危难时勇于担当

“这次的荣誉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千千万万的抗疫青年志愿者们,我只是他们的代表,愿为爱坚守初心。”9月8日,西安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陕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王琪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青年共产党员,应该在国家危难、人民受难之时,肩负起青年勇于担当的使命。   年春节伊始,全国上下进入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期。1月31日,春节还没过完,当时已返回南阳老家过年的王琪坐不住了。虽然从26日开始,作为陕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王琪就作为联络员着手组织招募志愿者队伍。但他觉得,自己必须返回西安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信息畅达非常重要,在团省委的统一部署下,按照防疫要求,及时成立防控协调组,我担任综合协调组组长,负责联络沟通。”   31日,顾不上家人的担心和反对,王琪只身一人从南阳返回西安。“当时疫情比较严重,作为青年志愿者,大家都想尽自己的力量做点什么,志愿者协会的成员都坐不住了。有人说要去一线支援,有人说要去武汉,怎么样把志愿者有序、安全地组织在一起,作为秘书长,当时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王琪说。“当时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说不害怕是假的,尤其要到一线去,怎么样组织好志愿者?能做些什么?心里都没底。当我们发出应急储备志愿者招募令时,没想到,短短3天就有余人报名。”把大家组织起来后,王琪就考虑如何科学有效、安全参与服务。   随后,开始制定线上培训方案,组织培训师资、商讨考核体系,通过严格培训考核组建了一支名包含专业医护、便民服务、秩序维护、心理疏导、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从1月26日开始招募,到2月9日培训,再到3月20日培训结束,上千名志愿者迅速奔向一线,开展志愿服务。   疫情当下,防控宣传和病毒消杀工作变得非常关键。在王琪的组织下,成立了一支青年志愿者宣传、消杀队伍,大家分组在西安市十四个社区进行宣传,并开展病毒消杀工作。“志愿者们都积极响应,线上线下参与疫情防控宣传的活动。”   病毒消杀工作要求严格,为高效完成任务,王琪组织了专业的人员,身穿厚厚的防护服,背上消杀设备走街串巷开展消杀工作。考虑到特殊时期交通不便,出租车较少,一线医护人员的出行问题,王琪又组织志愿者组成一支30余人的车队,对口接送西安交大二附院的医护人员。21天出动车辆台次,从清晨到夜晚,他和志愿者伙伴见证了医务人员的坚守与奉献。   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王琪组织倡导全省各市、各战线名青年志愿者,面向名一线医护工作者及其家庭提供志愿服务累计人次。积极组织协会会员捐款和采购医疗防控物资,在确保参加服务志愿者防护保障的基础上,累计捐赠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只、医用手套00双、防护服件、护目镜0副和5万元消杀用品。截至目前,全省有5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参加2余场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活动,累计33万人次参与,服务时长超过万小时。杨亮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融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杨亮:

每一个平凡人都是抗疫英雄

感谢有你,山河无恙。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陕西省25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10个集体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融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杨亮是获得先进个人中的一位,当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他很低调也很谦逊。杨亮说:“我们受表彰的人,是14亿中国人的代表,因为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每一位中国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杨亮是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融媒体业务负责人,专注总体战略规划、深挖融媒体平台产品细节,实现公司融媒体业务从无到有的构建,在陕西首次实践电视+手机+网站+融媒体大喇叭的“三屏一声”多元传播模式,助力构建陕西全省“一朵云、一张网、多厨房”的立体传播格局。年年底他们才刚刚建好陕西县级融媒体平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杨亮带领事业部全体人员坚决落实全省战疫情宣传指挥部工作要求,迅速响应、冲锋在前,大年三十当晚紧急召开电话会议,决定立即打通全省个县级融媒体平台,他说“这也是对我们新搭建的县级融媒体平台的一次大考”。于是从农历大年三十起,他连续六十余天不间断奋战在岗位一线。杨亮告诉记者,借助融媒体平台全媒体接入、全媒介传播优势,第一时间打通全省个区县,建立省市县三级媒体高效联动工作机制。按照“移动优先、大小屏联动”的原则,他们在全省融媒体移动客户端及电视端开设“战疫情”专栏,构建起覆盖全省的疫情防控应急宣传渠道,保证各类资讯、服务高时效高质量送达群众,疫情防控期间“战疫情”栏目发稿量条,综合传播量突破万人次,为疫情防控、舆情引导提供坚强保障,实现“一盘棋”布局,“一体化”行动。   疫情发生后,为进一步响应全省居家防疫工作要求,杨亮又组织团队运用百姓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进行内容创新,制作了“停学不停课·战疫课堂”“战疫情·心理疏导”“最美战疫人”等专题节目,聚焦居家防疫期间群众的心理辅导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整合省内快板、说书、老腔等戏曲资源,上线“广电戏曲送万家”系列节目,传递秦声秦韵,丰富广大群众居家防疫生活。   农村属于防疫薄弱地区,杨亮及其团队坚持以“让村村听得到党的声音,户户学得懂疫情防控”为目标,综合利用全省1.3万个“融媒体大喇叭”资源,每日分时段、不间断把疫情信息,防疫知识送到田间地头。疫情期间累计播放信息43.6万条,日均播放4.5小时,充分发挥融媒大喇叭“有事应急、闲时宣传”的阵地作用,打通防控疫情信息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这些工作外,为了确保融媒体平台的平稳运行,杨亮主动参与到运行保障专班中,为保障全省近千万学生群体融媒体线上学习需求,带领技术小组连续奋战三个通宵进行平台加固和系统升级,全程动态监测后台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分流,实现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用户在线观看与互动交流,受到各界用户的普遍好评。疫情期间融媒体平台访问屡创历史新高,日均访问量突破3万人次。杨亮说:“我真的觉得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在疫情中,每个中国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医务工作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是14亿抗疫的中国人的代表,因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英雄。”

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葆青:

用医术给患者送上一盏“暖心明灯”

忘不了武汉人民期待的眼神,忘不了55个日夜与队友们生死与共,跟‘死神’赛跑和疫魔拼斗的朝朝暮暮。战友啊!你们摘下口罩时的血痕、被消毒液侵蚀的双手……都深深地印在我这个‘疫线’成长起来的‘老兵’脑海里!”陕西省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葆青现在回忆起战疫经历仍感慨不已!“疫敌”当前舍我其谁现年56岁的陈葆青是三代医学世家,爷爷和父母亲都是医生,受家庭影响,青年时代,陈葆青也选择了从医,至今已有33年。“‘疫敌’当前,舍我其谁。”1月26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作为陕西省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陈葆青与其他6名同事一起主动请缨,奔赴武汉开展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援助工作。医院7人医疗组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事事率先垂范、冲锋在前。陈葆青随陕西医疗队踏上武汉前沿“阵地”后,立即带领队员刻苦学习和操练防护技能,积极投入工作。2月6日,主任医师陈葆青作为专家和队长,带领队员全医院10楼病区。该病区是陕西省医医院的第二个病区,陈葆青负责全盘工作。“把党旗挂起来,把党徽戴起来,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闪闪发光。”危险关头,他奋勇当先,成为抗疫“战线”上一面闪光的旗帜。队里急诊科的姬萍护士长评价陈葆青说:“陈队长经常向大家强调疫情防护要点,在夯实专业素养同时帮助大家疏解心理压力。身在异乡,他很注重队伍的团结。作为队长,他时时刻刻关心队员们的防护安全、讨论最佳救治方案和工作方法。作为一名临时党支部书记,他总是不言苦和累,牢记使命、冲锋在先,激励大家铆足干劲在一线开展工作,救助更多患者。”生死之交医患同心“医生给我战胜病魔的信心。”现年32岁的小星(化名)是武汉的一名漫画爱好者,1月29日确诊新冠肺炎后医院。医院10楼病区时,小星病情较重,肺炎、高烧、呼吸急促。患者小星说,当时陈葆青主任详细询问她的病情,为她对症施治。在查房中,陈葆青发现小星总是忧心忡忡,精神压力很大,就耐心开导:“每年都有流感病毒,只是今年传播的是一种新型病毒。只要我们切断传染源,注意卫生防护,没有那么可怕。你还这么年轻,抵抗力强,没有基础病,相信会很快康复的,你要有信心!”陈葆青的话,让小星吃了一颗定心丸。随着身边的病友身体逐渐好转、陆续有人出院,她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更将陈葆青视为英雄,心生崇拜。小星得到陈葆青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施治,康复得很快,不久就达到了治愈出院标准。在准备出院时,她将自己治病期间的一幕幕经历绘成漫画,送给医院赴武汉医疗队陈葆青主任等医护人员,以表达感激之情。“其实,当时我被收治到重症病区后很迷茫,是陈主任在‘寒冷’时期为我们送来了一盏‘暖灯’,让我们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在疫情扩散的那个时期,陈葆青和他的白衣战队真是与我们患者结下了生死之交的情谊。”武汉一位78岁的患者感激地说。经过陈葆青团队救治后,他各项指标都显示阴性,可就是喘得不行、咳得不止。对此,陈葆青立即调整治疗方案,使他的哮喘症状很快得到好转。至今,这名患者还与陈主任保持着联系。并肩战疫团队很棒“我今天的荣誉,是我们团队的集体荣誉,和队友们并肩战疫的日子里,他们真的很棒!作为一线专家和领队,我也是在队友们的鼓舞和帮衬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同时,也让我这个带兵的一线‘老将’在战疫中不断摸索着成长,谢谢战友们!你们攻坚克难,与病魔决斗的每个瞬间都刻进我的脑海里了!”陈葆青告诉记者,在疫线战场,队友们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厚厚的防护服密不透气,工作起来满身是汗,皮肤又痒又疼。在病区一待10多个小时,身上早就被汗水湿透了。战友们每天下班拖着疲惫的身躯,就像虚脱了一样。但是内心深处又感觉自己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最艰难的是开始的两周。当时上级要求一人一诊疗方案,作为专家和领队的他,全副武装进入病区,第一天光查房就花了6个多小时。走出病区脱下被汗水湿透的防护服,他又一遍又一遍地对30多名患者的病情进行梳理,制定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因为从未接触过这个病毒,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医护人员的防护一点都不敢马虎大意,每个重症患者治疗方案不容半点疏漏。如何尽快‘降服’病魔,更有效地治愈感染患者?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过,直到凌晨3点我还无法入睡。”陈葆青说。静好岁月氤氲坚守,波涛汹涌浮现执拗。正是因为有像陈葆青这样的“白衣战队”英勇战疫,感染患者的治愈率才会不断上升,也让更多迷茫恐惧的患者看到了希望!陈葆青和他带领的“白衣战队”在援鄂的55天奋战中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专业素养和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

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长马现仓:

用“心”战疫为患者驱散心理“疫霾”

用家乡一顿可口的油泼面,驱散医护人员疲惫情绪。用一束情人节的玫瑰花,温暖患病老夫妻对彼此挂念之情……“作为一名心理专家,要做的就是默默守护医患们经历的心灵风暴,帮助他们走出‘疫霾’。”陕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长马现仓用细心、爱心在武汉抗疫一线为一颗颗忧郁的心灵照进温暖的阳光。严苛是为了将每一个队员平安带回家电话接通时,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长马现仓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马现仓称,这场抗击疫情的经历将会是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因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他没有缺位,尽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面对疫情,个人力量轻如尘埃,感谢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家,正是党和国家的强大意志、白衣战士的情怀、各行各业的无私奉献,各种力量的汇聚,像三山五岳一样巍峨,像江河湖海一样澎湃。没有这种力量的汇聚,就不可能有这次抗疫的胜利。”作为一名精神心理专家,也是此次奋战在疫情最前线医疗队的心理“防疫”专家,马现仓犹记疫情初期,医院各科室递交上来一张张按满红指印的请战书。随着疫情的变化,很快,接到指令的他在2月2日下午率领陕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集结出发。这支队伍由我省41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呼吸科、呼吸科、感染科、护理等多个科室骨干和感控专家组成,共名队员。“我们是2月初到达武汉的,那也是武汉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我们需要在短期内克服各种困难,因地制宜,尽快收治更多患者。同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加之我们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压力还是挺大的。不仅如此,摆在我面前的还有要如何做好安全防护,保护好一线医护人员,避免出现感染。那段时间我压力确实非常大。”马现仓坦言,为此他们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定了“八大铁律”和最严格的感控管理规范和程序。要求医疗队每名队员必须时刻佩戴口罩,不得私自外出会客,不得相互串门等一系列看似严苛的规定。“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出发前,我答应把每一个队员平安带回家。”马现仓说。一顿可口的家乡饭菜胜过千言万语工作之初,进入隔离区的队员们难免出现紧张情绪,再加上工作比较劳累,身体方面很快就出现了一些不适。比如有的队员感觉到头晕、四肢乏力,有的队员则在舱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被立即安排紧急出舱。马现仓告诉记者,后经过判断,发现是由于高度紧张以及劳累引起的。“救治工作中,医疗队队员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要求首先保障队员的睡眠和营养均衡,最严格的防护也能最大程度减轻大家对被传染的心理压力。”对此马现仓让队员们学会表达,鼓励大家每天跟家里人保持联系,也教大家一些放松的技巧。经过心理疏导,队员们身体不适等情况很快就得到了缓解。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很多队员主动要求到最累、最危险和最艰苦的地方去。“这让我觉得非常感动。”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医疗队队员们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消耗都比较严重。马现仓说,工作到两周左右时,大家出现了第一波疲惫情绪,比如会表现出想家的情绪等。虽然武汉当地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后勤保障,但大家对当地饮食多少还是有一些不习惯,有时候就会念叨着想吃陕西的面食,马现仓听到后就记在了心上。“我就跟酒店商量,借了酒店的后厨,亲自下厨和面给队员们做了油泼面、饺子、臊子干拌面、臊子肉夹馍等陕西特色面食。当热油泼在面上发出刺啦一声的那一刻,很多队员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一块石头总算放下了。这样的方式比任何的心理疏导都有效果,一顿可口的家乡饭菜,胜过任何的语言鼓励。”美食疗法起效后,马现仓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队员们亲自动手做一次饭。马现仓表示因为平时大家下班以后都是在自己房间,不允许相互串门,做饭的过程中大家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会有正常的交流。一起做饭也是一种团队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相互协作、相互了解。“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我们来的时候大家相互也不认识,所以这种工作之余的协作、交流对于大家相互熟悉、减轻压力是非常有用的。”用关爱驱散患者焦虑身体的疾病是主要矛盾,但是作为次要矛盾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后,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一个病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马现仓每天都在这些故事中穿行,寻找解开患者心结的钥匙。马现仓所在的医院西院是危医院,在这里没有陪护、没有家人,每位患者都是封闭治疗,很多患者都产生了担忧、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马现仓表示,此时心理“防疫”与治疗“抗疫”同等重要,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因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为此马现仓带领团队进入隔离病区,耐心倾听和回应患者们对病情的担心和顾虑,用专业知识为他们缓解担忧情绪。“后来,我就要求所有医护人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们对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做了培训,告诉大家如何去关心关爱患者。比如我们对于患者心理方面的关怀,主要是看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发现患者与外界联系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所以也就想尽办法帮助患者与家人取得联系。”让马现仓记忆犹新的是一对武汉的老夫妻,同时住在医疗队管辖的病区接受治疗。“医生,我老伴怎么样?”“医生,她今天病情有好转吗?”……按照要求患者之间不能互相串门,但夫妻俩彼此牵挂,每天只能通过医护人员打听对方的消息。得知这个情况以后,队员们就扮演起信使的角色,帮这对老夫妻传递纸条,传递相互之间的挂念,让两位老人能够通过“爱的纸条”相互鼓励。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和不离不弃的爱情,也深深打动了医护人员。情人节那天,队员们帮这位大叔买了一束玫瑰花送给他的老伴,大妈非常感动,说这是她这辈子收到的第一束玫瑰。当时她给大叔带了一句话说:“老头,我们都加油,回到家里再相聚。”“这对老夫妻原本是重症患者,医院住了一个月。后来经过我们精心治疗,康复出院。”马现仓说,经过心理干预,看到这些患者情绪好转,对治疗有了信心,他成就感满满,觉得大家所付出的努力很有价值。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马现仓和队员们用自己的医术、爱心与病魔较量,筑起了一道道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他们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西安交大二附院党委书记巩守平:

如果顾及风险我们为何要来武汉

“今天我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是一次庄严而震撼的精神提升,也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同担当的世界宣言。当总书记讲到‘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时,会场报以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映,我不禁泪目。医务人员作为平凡的一员,用自己的初心和担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集中体现。作为医务人员,一定要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并鞭策自己,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百折不挠的行动,服务百姓健康,共筑健康中国梦。”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西安医院党委书记巩守平在大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绪难平,感慨万千。少年立初心“为什么要当医生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巩守平抿了一口茶,陷入了短暂的沉思。“我出生于户县(注:现为鄠邑区)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伯父都是中医,小时候常去药铺诊所里玩,耳濡目染了一些治病救人的过程,也目睹了不少人看不起病的无奈,这给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从医的种子。我2岁多时母亲因病去世,后又家道中落,祖母多病,父亲忙于挣工分,便与祖母相依为命。为给祖母看病,求请医生的任务便落在只有七八岁大的我身上,经常请不来医生,只能守在祖母床前默默流泪。”幼年失恃、家道中落,让巩守平又平添了太多对社会现实的感受,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发誓要做一个对病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的医者。年,巩守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所有的志愿都是清一色的医学专业,后来他也如愿以偿地被西安医科大学(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录取,正式走上了从医之路。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他留在西安交大二附院工作至今。大爱铸医魂成为一名医生后,巩守平未敢片刻忘却自己的初心。在医院急诊科工作期间,巩守平碰到了一位来自农村的病人,得了严重的肠梗阻,但因为无力负担医药费,用了几天西药治疗准备放弃。工作不久经济也不宽裕的巩守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百般无奈只得向从医多年的伯父请教,伯父交给他一个当时几元钱1服的家传中医药方,只吃了3服药这个病人就神奇地康复了。这件事情给巩守平很大的触动,让他明白了当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将病人的安危真正地放在心上。“只要一个医生真的想治好患者的病,就一定会想各种办法,尽最大努力去救治,即使最终也治不好,至少可以问心无愧。”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巩守平不知把多少被判“死刑”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巩守平刚工作不久,主管了一个脊髓空洞症(延髓颈髓)患者,只有头、手、眼、嘴能动,四肢瘫痪、失语,不能正常进餐。由于当时的条件和设备非常有限,脊髓手术没办法像现在这样精准定位,须靠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以确定部位。但患者术中无法说话且头部固定的情况下,只能用手指和眼睛进行交流。对此,巩守平按照上级医师的要求,自己编制了一套手眼交流方法,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了一周的专门训练,只通过眨眼和伸手指头就能进行有效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手术很成功,患者最后也完全康复,至今还与巩守平保持着亲人般的联系。这个病例让巩守平深刻理解了他的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医生治病救人,犹如井中捞人,多用一分劲人可能就救上来,略微一松劲人可能就掉下去了。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巩守平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除了初心、仁爱、信念外,还得有健壮的身体、精湛的医术和很好的团队。没有好身体就没办法完成长时间、巨大体力消耗的手术;没有精湛的医术,不能站在医疗技术的前沿,就没办法去替患者解除病痛;没有好的团队,一个人是没办法完成复杂的医疗工作的。所以,一名好医生必须是德艺双馨,才能托付起生命之重。临危担重任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必将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国家卫医院组建救援队驰援。在这种国家危难、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医院的党委书记,参加过3年非典、8年汶川地震和年玉树地震救援的专家,巩守平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决定带队驰援武汉。2月8日,在轻描淡写跟妻子和女儿说明情况后,巩守平作为队长,带领由30名医生和名护士组成的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疗队出发了。在急驰武汉的飞机上,大家还没有从告别亲友的情绪中缓过来,气氛显得有些沉重和悲壮。为鼓舞士气,巩守平语重心长地劝慰大家:“此时不出手,枉费从医心。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也是一份无比高尚的荣耀。为国而战,我们义无反顾!”大家的情绪又顿时高涨起来。不过,巩守平坦言,“在当时一切不明、生死未知的情况下,我们俨然就是赶赴战场的战士,每个人心里都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作为队长,我的压力更大,能否把大家安全地带回去我当时也没底。到武汉后,爱人发来短信告诉我把医保卡悄悄地装上了,万一有什么情况也便于应对。”说到这里,他的眼中也泛起了不易察觉的泪光。2月8日晚上,医疗队到达武汉住所,巩守平连夜与其他负责人制定了诊治、值班、轮班、感控、后勤保障、外出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分层分组迅速搭建起队伍架构,保证医疗队能规范、高效、安全地开展救治工作。2月9日晚上,经过短暂而严格的培训,医疗队就全面接管了医院中法新城院C楼10层西病区,其中45人属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晚11时,医疗队接到救治任务,第一组8位队员进驻病区,投入紧张的战斗中去。生死谱大义初到武汉,危重症患者病亡率还是相对较高,气管插管成为改善通气的不二选择。尤其是一些高龄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抢救中必然面临气管插管问题。但是气管插管需要开放气道,患者呛咳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病毒感染风险,这个风险是实实在在的。有人很理性地评估着风险:高龄患者年事已高,病情严重,即使进行插管治疗可能也很难挽回性命,建议放弃插管。但与此同时,有人却说:“如果我们不去尝试插管,那么就等于直接放弃了患者生存的希望,事后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悔恨和自责。党和国家派我们来,就是要把救治生命放在第一位,即使年龄再大、病情再危的患者,我们都要一视同仁绝不放弃,竭尽全力去抢救他们的生命,即使最终还是未能挽救回来,我们也可以无愧于心。如果不去插管,我们为什么还要来武汉?”此言一出,大家再无异议。2月17日晚,医疗队接管病区不到10天,一位85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处于躁动谵妄状态,完全不能配合无创呼吸机辅助吸氧,生命危在旦夕,巩守平毫不犹豫地决定给予气管插管治疗。随后,由医疗队领导组成的治疗团队立即进到病房,吕建瑞主任全程“C”位操作气管插管,巩守平全面评估并辅助气管插管,王岗副主任调节呼吸机参数,几名护士在旁协助。插管时他们给护士们说:“你们离远一点,我来!当心有气溶胶。”在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大家克服时间紧张、条件不佳、患者配合差、病情危重等多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医疗队的首例气管插管治疗,让患者病情转危为安。2月26日,病区收治了一位73岁的特殊新冠患者,老人双侧额颞顶部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大量),脑疝形成,命悬一线。巩守平阅片后当即决定:“立即准备手术,我主刀!”仅用了45分钟,团队为该患者在全麻下顺利实施了医疗队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颅脑手术。这名患者苏醒后见到巩守平的第一句话,不是询问自己的手术情况,而是“你的身体还好吧?”这让巩守平语塞了许久,他感到多日来所有的辛苦和劳累都被这一瞬间的温暖和关切融化了。据悉,在武汉病区53天的战斗中,巩守平带领全体队员在日常诊治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用最快的速度向社会发布了《新冠肺炎气管插管实操方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新冠肺炎的八字原则》《应用托珠单抗、大剂量丙球、联合CRRT三联疗法治疗高龄新冠肺炎患者复发CRS》《两群双轨分层四段全方位医学人文关怀方案》《中医外敷贴方治疗新冠肺炎方案》等多个“硬核”方案,让其他同行共享经验、少走弯路,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救治了大量患者。西迁新传人华中医院党委书记医院工作证谈及这次武汉抗疫的经历,巩守平坦言有许多感受让他终生难忘。一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保证。二是全民总动员,众志成城,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共同铸就联防联控的钢铁长城。三是在这场严峻复杂的疫情阻击战中,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扛起了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真正体现了战斗堡垒作用。四是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世界范围内疫情却越来越严重,这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深刻感到生在中国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的事情,更加清醒地理解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关系。五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和业务工作密切结合,才能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行动高效。六是在高频率、超负荷的疫情阻击战中,要有科学的防控、规范的制度、严明的纪律作保证。七是在具体的抗疫过程中,要保证每件事情都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战斗力。八是要善于激发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要拉开领导与队员之间的距离。九是要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服务好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才能战无不胜。十是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的作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让正能量的东西在全社会广泛传递,这个世界才会充满阳光。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庚子春节,在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的危急关头,西安交大二附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听党指挥,背上行囊就出发,他们无私奉献、众志成城,为抗疫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西安交大人的抗疫战斗是西迁精神的新传承,也是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最生动的诠释和表达。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巩守平表示,承继和发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交大人的时代遵循和精神图谱,他将以此次抗疫和表彰为新的起点,继续践行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做西迁新传人,谱写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新篇章。

医院

党委副书记、院长郭雅玲:

冲在前干在前的抗疫“铁娘子”

“临危受命,责无旁贷。医院院长,更是一名医生。危急当前,取消休假、医院,与全院同僚并肩‘战斗’,这是我该做的。”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郭雅玲说。冲在前,干在前。在抗疫最艰难的日子里,这位铁娘子作为陕西省、医院院长,靠前指挥、多方协调,从防控方案制定、培训,到患者救治、物资保障,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她秉持医者仁心,融大爱于行动,将自己的疫情补助以特殊党费形式全额献给疫情防控,只为不辱使命,守好医者的担当和责任。防控疫情走在前36个小时没合眼一切为防疫让路。医院防治工作总指挥,春节前夕,郭雅玲要求全院职工休假不许离开西安,随时准备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而自己也早早提前上阵,医院防护物资“家底”,安排部署科室各项工作。疫情来势凶猛,患者短期内不断攀升。大年初一早上7点30分,郭雅玲已坚守岗位36个小时没合眼了。“哪里顾得上累,心里太急,根本闲不下步子和心思。”经过周密考量,郭雅玲紧急召开班子会议,做出了立即腾空病房、停止接诊普通患者、全院职工返岗上班的决定。全院余名职工闻令而动,1个小时内全部到岗,5个小时内名患者全部安全转、出院;2个发热门诊,4个隔离病区(6间负压病房)全部准备就绪。郭雅玲告诉记者,正是这份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八院力量,支撑着自己在抗疫路上走得有信心、有力量。17年后再赴“战场”医者初心不曾改变郭雅玲是17年前抗击“SARS”的老将,今日挂帅再出征,却一点儿不减当年英姿。上至行政管理下到物资储备,每一个细节她都自己抠;患者救治工作更是从不落下,参加省、市危重、疑似病例会诊百余次,先后多次深入隔离病区,参与指导危重患者抢救。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日子里,她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回忆起2月中旬的一次重症患者抢救,郭雅玲在现场指挥长达11个小时之久,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她才安心离开。“我们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多么想背着病人过河,在一次次抢救面前,看着患者痛苦、同僚辛苦,我的心很疼。”郭雅玲说。人手不足,确诊激增,部分患者出现焦虑、烦躁、不配合治疗等情况。郭雅玲就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