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难耐,水泥市场却出乎异常的“冷”。

记者在为期一个月时间里,顶着炎炎烈日,到海螺水泥、中南水泥、红狮水泥、华新水泥和本地水泥企业了解今年上半年生产经营情况,又深入长株潭、常德、衡阳、郴州、永州、邵阳、娄底等混凝土和建筑市场开展了全方位采访,以期通过对湖南省水泥市场的分析和观察,展望我国水泥行业的未来出路。

建成水泥+全产业链的湖南石门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杨鹏/供图

新路在何方

截至6月30日,湖南省水泥行业在产能发挥率、水泥销售量、水泥市场价格和行业经营效益等遭遇系统性、持续性、“断崖式”的下跌,被称为史上最为严重的行业“滑铁卢”。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63条熟料生产线累计停窑.5天,平均停窑85.8天,增加停窑34.9天,平均产能发挥率仅为60.9%。其中,中南水泥(20条窑线)平均停窑98.9天,海螺水泥(15条窑线)平均停窑79.1天,华新水泥(5条窑线)平均停窑76.9天,红狮水泥(4条窑线)平均停窑71.4天,台泥水泥(3条窑线)平均停窑天,葛洲坝水泥(2条窑线)平均停窑50.6天,华润(良田)水泥(2条窑线)平均停窑62.4天,冀东水泥(1条窑线)停窑26.1天,本地民营企业(11条窑线)平均停窑87.9天。全省水泥粉磨站90%以上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从各企业停窑天数分析,中南水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行业龙头企业,在执行水泥错峰生产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履行了社会和行业责任,也凝聚了行业‘基本共识’。”湖南省水泥协会会长(湖南南方水泥集团原常务副总裁)彭国君开门见山地指出,“但是,在全省错峰生产‘一盘棋’的行动上,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之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湖南省水泥销售总量下滑40%以上,水泥平均售价下降45%以上,目前全省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位,全行业赢利能力由“红”变“绿”,60%以上水泥窑线企业面临亏损或已陷入亏损。

因为水泥市场需求极度疲软,水泥窑线企业为维持“简单再生产”而限制水泥熟料销售,导致全省大多数水泥粉磨站因买不到熟料而成为“开关”厂。

对此,中南水泥董事长吕文斌分析认为,水泥是同质化产品,在行业经济运行中,市场是决定性因素。当前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确保市场供需相对平衡。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一是无法独善其身;二是无力左右市场发展走向;三是打价格战,只能是一种“一败俱伤”的结果。

自去年8月开始,随着电力紧张加剧和煤炭价格大涨,作为煤电能耗大户的水泥行业,水泥价格也曾一路“水涨船高”,湖南水泥价格最高一度突破元/吨出厂价。当时,有业界人士认为,这是水泥行业跌入“低谷”之前的“狂欢”,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在去年年底“有价无市”的水泥市场,已经向行业发出了“预警”,最终由恒大房地产债务违约“黑天鹅”事件,引爆了房地产“多米诺骨牌”效应,传导到混凝土和水泥行业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如同海啸一般,让行业人士始料不及,又让一些企业措手不及。

海螺(湖南)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李国友分析指出,本来湖南及周边省市水泥产能就是严重过剩的,在“十三五”期间水泥市场的“黄金岁月”里,湖南水泥和熟料主要是向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输出,同时,湖南又是贵州、湖北、江西等省水泥输入的目的地。在受疫情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的当下,湖南水泥和熟料既卖不出去,外省的也进不来,水泥市场似乎出现了“肠梗阻”。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大家都要摆正企业利益与行业利益的关系,全省“一盘棋”坚决执行刚性的有差别的错峰生产,现在恢复行业的市场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永州红狮水泥总经理胡文超认为,目前,政府部门和协会以错峰生产等政策手段对市场进行的调节,为什么没有往年这么“奏效”呢?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因为,用“市场不相信眼泪”来形容当下湖南水泥市场的现状,是最恰当不过的。

华新水泥湖南区销售总监翟雷认为,企业无论大小,实行有区别的、刚性的窑线企业错峰生产,以进一步平衡市场供需关系,要将“共识变为行动”,这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公司去年销售水泥熟料多万吨,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还不到10万吨。”一位长期从事湘黔鄂赣地区水泥熟料销售的经销商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一是水泥市场疲软,水泥粉磨站没有生意,二是窑线企业不卖熟料。但是,我们必须养人养车,目前公司经营十分困难,日子难过。”他指着停在车坪里的一排排拉货汽车,只能望“市”兴叹!

海螺水泥湖南区域销售组组长、湖南省水泥协会秘书长汤培宏告诉记者,水泥市场正在经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考验,行业已经处于亏损边缘,能够坚持“活下来”的企业就是赢家。

当湖南水泥行业由连年的红红火火的市场行情,到眼下如同乘“过山车”一般地反转跌入滞销与亏损的“深渊”时,不知道水泥行业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湖南水泥行业的6年黄金期

以年4月12日海螺水泥并购重组原湖南雪峰水泥集团为标志,湖南水泥工业迎来了新型干法水泥的“投资春天”,也成为海螺水泥、中国建材、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行业大鳄的“逐鹿之地”和社会投资的“掘金洼地”。

至年,在经历了第一个5年的“跑马圈地式”的并购重组和“造富运动”之后,湖南水泥行业已经暴露出了区域性重复建设的“灾难征兆”,如水泥大鳄们抢滩湘中和湘南区域。

自—年,如同全国水泥行业一样,湖南也进入了行业生产经营运行十分艰难的“调整期”。当时,水泥熟料最低出厂价元/吨,42.5PO散装水泥出厂价最低元/吨,全省只有海螺水泥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实现盈利,全行业只得“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与眼下不同的是,当时的煤电等原燃材料价格尚未大涨价,多数企业还可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还有“边际利润”可图。

在—年的6年,再次迎来了水泥行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全国水泥销量在21亿~23亿吨区间高位运行,行业发展“一路高歌”,多数水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窥一斑而见全豹。以海螺水泥为例,—年度,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单位:亿元)分别为:.32+85.3、.11+.55、.03+.14、.3+.93、.95+.58、.53+.67。海螺水泥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中工业制造业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且助力安徽海螺集团跻身世界强企业。

这6年,水泥行业营业收入和实现利税屡创历史新高。如年度,湖南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在全省大类工业行业中居首位,同比增长9.9%,其中,水泥行业贡献率达61.5%。

这6年,在海螺水泥、中南水泥、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推动全省水泥工业由1.0向2.0迈进,如全行业加大了技改投入,加速推进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工厂。以双峰海螺水泥为代表的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数字化矿山,以韶峰南方水泥(日产吨生产线)和莲花红狮水泥(日产吨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窑线陆续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湖南水泥行业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一刀切”地限制了先进和落后

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本报大力推动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针对全国雾霾问题提出了“关于促进构建北方四省一区(黑、吉、辽、冀、蒙)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的构想”的提案,得到新闻出版界几十位委员的联名支持,为北方冬春两季治理雾霾,也为当时陷入困境的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思路。

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水泥错峰生产通知,错峰范围扩大到东北、华北、西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15省区市。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环保部再次发文将北方15省市区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在“十三五”期间,实施水泥错峰生产,在全国推而广之,成为各地主管部门和水泥协会化解产能过剩压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策工具”。

化解水泥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层次矛盾,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水泥错峰生产并非“万能的政策工具”。从湖南近几年实施水泥错峰生产的实践来看,在保护环境,平衡市场供需关系,提升行业、企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施无差别、“一刀切”式的错峰生产,限制了落后产能发挥的同时,也限制了优质产能的发挥,抑制了产业的良性竞争。

进入“十四五”之后,国内外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尤其是煤炭价格翻番地上涨,水泥熟料和水泥生产成本剧增。今年以来,水泥市场需求极度疲软,由去年底的“高价无市”,到今年上半年的“无价无市”,无论错峰生产政策有多“刚性”,都救不了眼下“真实的水泥市场”。

绿色工厂株州中材水泥有限公司杨鹏/供图

几个现象

从对今年上半年湖南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统计数据及市场价格的分析中,记者发现了几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一是停产不均。例如同处湘西区域的两家企业,洞口为百水泥(1线0吨/日)错峰停窑46天,而台泥水泥(2厂3线共计吨/日)一共停窑.1天,平均单线停窑天;无独有偶,同处湘西北区域的两家企业,临澧冀东水泥(1条0吨线),停窑26.1天,而石门海螺水泥(2条0吨线,带协同处理城市垃圾),平均单线停窑69.9天。

二是亏本竞争。以42.5PO散装水泥为例,长沙市场销售价格为元/吨左右,以有效运距公里为销售半径(运费元/吨左右),得出各区域水泥企业出厂价格为~元/吨不等。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以目前全省水泥企业煤炭平均采购价格在1元/吨,42.5PO水泥平均综合成本约为元/吨。

三是寻求出路。这是在“市场倒逼”之下,中南水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红狮水泥等地区龙头企业摸索实施水泥和熟料市场“区域置换,降本增效”,成为湖南水泥市场的“新气象”。行业协会工作除了“紧盯市场”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我国水泥市场需求“大概率出现拐点的靴子”已经落地,“十四五”期间,水泥市场需求将呈现每年5%左右递降的新态势。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以湖南水泥市场需求为例,将由需求高峰时期的1亿吨左右降至6万~7万吨左右,跌幅在25%~35%之间,水泥市场价格在~元/吨中低位震荡,这将成为水泥行业市场的“新常态”。

几点建议

鉴于对水泥市场的预判,如何找到水泥行业走出当前困境和实现战略“突围”路径,乃行业面临的共同长期问题。

从长计议,以下几点建议,当是水泥行业需要共同思考的。

一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高质量发展,去产能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在经历“十三五”水泥行业技术转型升级之后,1条0吨/日水泥熟料线“超产能”发挥率已经达到极致,以前行业产能发挥率统计“失真”误导了产业政策和行业决策。新建产能与淘汰产能的置换比例为1:1.2,对总体去产能已经失去真正的意义,亟待调整为1:1.5,甚至更大。因为,湖南有新建产能陷入了“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的困境。

由刚性的无差别的错峰生产向刚性的差异化错峰生产转变,建立起行业企业节能降耗指标体系,让能效比高的企业减少错峰时间,让能效比低的企业增加错峰时间,以实现“落后产能”的有效淘汰,确保实现市场供需关系平衡。

鉴于以往行业价格“垄断”诸多被查处事件的教训,对企业低价倾销(低于生产成本价格)行为,亦可纳入调查和举报的市场监管范围。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二是强化水泥“区域市场重构”。水泥是同质化产品,行业效益的好与差,“市场是决定因素”。可以分解为大区域市场(如华北市场、长三角市场、中南市场等)、省级市场和省内区域市场等若干市场区块,以“价本利”为核心,构建粤、黔、鄂、赣、桂等周边区域市场协调联动机制,以平衡“湖南及周边市场”水泥(熟料)外溢与输入。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以降低水泥运输成本为核心,建立“核心市场互换”机制,降低社会采购成本,防止低价倾销和市场恶性竞争。

三是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实现生产基地“园区化”。随着水泥跌宕起伏和陷入市场低迷,以红狮水泥相继并购重组吉港水泥和莲花水泥、华润水泥并购重组良田水泥为标志,湖南水泥行业新的一轮并购重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在此轮大浪淘沙中,除日产0吨或以上生产线以外,其余低产能熟料生产线因能效比低,将在市场低价摧残下逐渐丧失生存能力,难逃其产能将被龙头企业并购重组和置换的命运。一大批水泥粉磨站将迎来历史终结的归宿。随着下游房地产和建筑行业的重新“洗牌”,倒逼和助推了水泥行业的重新“洗牌”。以今年上半年水泥粉磨站“闹粮荒”(熟料厂家拒售水泥熟料)为例,这只是“洗牌”的开始。生产基地“园区化”是大势所趋。以海螺水泥、中南水泥、华新水泥等为代表的湖南水泥企业,已经或正在打造“水泥+商混+砂石骨料+”生产基地园区式产业链。

水泥行业市场竞争虽然无法抗拒,但是行业整体的未来前景至今依旧是未知数。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8月15日1版

中国建材报记者:杨鹏

责编:丁涛

校对:和新龙

监审:韩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