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是消化系统最长的器官(约5-7m),弯曲的小肠犹如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小肠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就如同黄河孕育着华夏文明。由于小肠部位较深,小肠疾病多起病隐匿,其临床诊断过去一直是医学上棘手的盲区。医院青岛院区消化内科率先开展了单人操作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技术,使小肠疾病无处遁形。近期,消化内科主任左秀丽成功完成了多例复杂的小肠镜下小肠多发息肉切除术,使患者免除了外科手术,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躯体创伤及经济负担。

病例一:丁某,女,20岁,因“肠套叠术后4月余”来我院就诊,4个月前因小肠息肉导致小肠套叠,于外院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为行进一步小肠镜检查入我科。

病例二:王某,女,37岁,因“确诊P-J综合征5年”入院,曾因小肠息肉致小肠梗阻,行部分小肠切除术,之后曾多次行胃息肉及结肠息肉切除术。

病例三:张某,男,12岁,因“降结肠部分切除术后2年,便血1周”入院,曾因结肠巨大息肉、便血行腹腔镜下降结肠部分切除术,本次再次出现便血,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由于以上3例患者均有肠切除手术病史,存在肠外粘连,小肠镜操作难度极大,风险高。左秀丽主任凭借高超的技术,顺利完成小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均发现小肠有多发息肉,大小约0.8*0.6cm-2.0*1.5cm,全部进行了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无出血、腹痛等并发症,均已康复出院。术后病理均证实为“P-J息肉”。

P-J综合征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息肉为特点,患者口唇、口腔粘膜、手掌及足趾有特征性色素沉着,呈黑斑样表现,多发性息肉以小肠多见,病理属于错构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部分病人可发生肠梗阻。以上三例患者均为青少年时期发病,有过腹部外科手术史,且息肉数量多,体积大,病情复杂。这些手术的顺利完成,使患者成功避免了外科手术创伤,可以尽快恢复学习、工作及生活,尽情享受青春芳华。

左秀丽,山东大学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兼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小肠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肿瘤学组、Hp学组委员

医院学会消化内镜分子影像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ScientificReport”、“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多个杂志审稿人及编委。

擅长:各种消化疾病的诊治,小肠镜下小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及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等。左秀丽主任专业精湛,爱护病患,温润优雅,一直深受同事的爱戴和广大患者的信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